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4-12-18 09:46
兒歌曰:槐木耙,砸耙釘,爺爺耙地在家東;大黃牛,鼻子寬,一天耙地十畝三;牛綆套,粗又長,慢走慢行不用忙;皮鞭子,響聲脆,拉耙一天可真累。
種地講究精耕細作,深犁后,需要三遍五遍地耙,將地弄平整勻實了,再下種。
以前,魯西南地區(qū),耙地都用牲口,套上牛、馬,把式拿著鞭子,牽著韁繩,駕馭著,在坷垃地里來回走。
耙都是槐木、榆木等木質較為堅硬的材料做的,梯形,長約兩米,尺寸有大有小,不十分規(guī)整。靶釘子都是鐵打的,又尖又長,放在地里抓地,耙得深。
為增加分量,耙上一般要站個人,大人或者孩子,牲口力量強的話,把式就站在上面。力量弱些的,就蹲個孩子。也有將糞箕子盛滿土坷垃放在耙上的,不過到地頭拾耙腳時,要抬上抬下,很麻煩。
所謂耙腳,就是耙地過程中,靶釘會將犁地時埋在地下的枯草、莊稼枯根等雜物勾上來,聚得多了,影響耙地深度,因此,耙地來回一趟兩趟的,就要在地頭將耙掀起來,拾耙腳。
地里雜物多的話,就不要等到地頭再拾耙腳,把式要隨時看著,根據靶釘留下的劃痕深淺,就能判斷耙腳多少,根據情況,隨時叫停牲口。
耙地如繡花,講究的是個美。一般情況下,耙地須四遍,第一遍直行,二遍斜行,三遍橫行,第四遍又直行。最后,圍地邊繞行一周,謂之收邊。
四遍耙完,地便被整得土細松軟,條紋優(yōu)美好看,一場透雨之后,便可適時播種了。
文/ 孔偉建 圖/王世會